百流-木头资讯

进出口连续6个月正增长 稳外贸措施共发力

来源: |

本报记者 胡畔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前11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9.0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出口16.13万亿元,增长3.7%;进口12.91万亿元,下降0.5%;贸易顺差3.22万亿元,增加24.6%。

从6月份进出口实现年内首次正增长至今,中国外贸进出口已连续6个月实现正增长。前11个月,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前5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增长。其中,东盟仍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4.24万亿元,增长6.7%,占外贸总值的14.6%。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贸易总值分别增长4.7%、6.9%、1.4%、0.9%,分别占外贸总值的13.9%、12.6%、6.9%、6.2%。

“在国际合作与日俱增和疫情限制远距离国际贸易的背景下,东盟凭借地域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供应链优势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很正常。”北京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梦汐此前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也提振了各方对经济增长的信心。随着RCEP逐步生效实施,将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奠定更强、更广、更深的合作基础。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尹政平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中国为RCEP早日落地生效正作出积极的谋划和行动,其他各成员国也加快国内批准程序,相信RCEP会早日生效,为区域经济繁荣和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积极影响,也将推动中国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前11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3.47万亿元,增长11.3%,占中国外贸总值的46.4%,比去年同期提升4个百分点。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民营企业的适应性和反应能力比较强,即便今年受到疫情影响,也能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业务方向。“相对而言,民营企业生产的是国际上的必需品,这是比较有利的。”

除民营企业的自身优势外,为了稳外贸,近几个月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密集推出了多项利好外贸的政策举措。海关通过改革创新促进贸易便利,全面推进“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绿色通道”以及免到场查验等便利化措施,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高通关效率;通过减免进口滞报金、滞纳金、免征加工贸易货物内销缓税利息等措施,为企业降成本。这些政策的实施,给民营企业注入了动力。

从一季度的复工复产难、外贸大幅度下降,到二季度的“缺订单”问题频现,再到三季度的外贸后发优势开始显现,细数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外贸进出口的“曲折”表现,不难发现,外贸形势逐渐向好离不开多方部署。

“首先是党中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表示,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制定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外贸领域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外贸供给、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快速恢复,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为外贸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一系列超常规、阶段性稳外贸政策措施接连推出,为企业纾困解难,保住外贸主体,提振了市场信心和预期。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于11月9日印发《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更是为下一步外贸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深化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为中国外贸贡献了增量,在保障国内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有序推进防疫物资出口,扩大生活必需品、远程办公、户外健康用品等出口,满足了多国人民在疫情期间的居家工作和消费需求。

白明表示,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不仅帮助中国有效地应对了疫情,还为中国外贸订单提供了新的机遇。不仅如此,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等采用“云上举办,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方式,为外贸企业抢抓订单、开拓市场提供了新窗口。

有专家表示,下一步仍要坚持贯彻落实当前稳外贸的一系列措施,落实好保外贸主体、保全球供应链的政策措施,让外贸走势继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