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流-木头资讯

袁隆平成都试验田明年搬家郫都德源 打造“种业硅谷”

来源: |

正在建设中的试验田新貌

  冬日,位于成都绕城高速和沙西线交会处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以下简称成都分中心)一片寂静,没有了昔日火热的耕种场景,已投用12年的试验田即将站完最后一班岗,明年,成都分中心将搬迁到新址郫都区德源街道。昨日,记者从郫都区获悉,新的成都分中心启用后,将围绕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两个梦想以及建立一个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的心愿而展开,计划3至5年建成国际杂交水稻“种业硅谷”。

  日前,带着新址的初步规划,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负责人彭甦前往湖南向袁隆平院士进行了汇报,袁隆平院士充分肯定了成都分中心自成立以来为杂交水稻发展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并希望新址能早日建成,成都分中心能继续运用其科研优势,再创辉煌。

  紧邻菁蓉镇

  新试验田比原址大一倍多

  冬日暖阳,成都冬季农业生产赶上了好气候,农田里生机勃勃。记者来到原来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这里已不再进行研究试验,整个分中心占地50多亩,其中试验田占地17亩,这是2005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亲自在郫都区犀浦街道建起的试验田。经过10多年的时间,这块试验田培育出很多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它让“四川造”水稻走出国门、走进新历程。

  “新址紧邻菁蓉镇,在德源街道。初步预计,2019年将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成都分中心整体搬迁的新基地占地130亩,新址比现在大一倍多。而目前的原址,不仅锦江绿道会经过,绕城高速环形绿道也要经过,试验田也需要进一步扩建发展。

  彭甦介绍说,试验田的选址并不简单,要考虑土壤、光照、温度、湿度、水源等因素,德源街道交通便利,有成环路、轻轨,区位优势明显。新基地选址紧邻菁蓉镇,也靠近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以及成都农林科技院,这些有利条件,为成都分中心将来的发展、当地水稻产业升级、农民种稻致富带来极大便利和机遇。

  用3至5年

  打造国际杂交水稻“种业硅谷”

  彭甦告诉记者,搬迁后,不单单是试验田大了、环境更好了,更重要的是,以成都分中心为依托,立足菁蓉镇的双创环境和定位,“我们将计划通过3至5年时间,打造天府·田园国际杂交水稻种业硅谷项目。”

  目前,成都分中心正在进一步细化和确定方案。根据方案,成都分中心为四川省的种业企业提供研发和品种支撑,重振四川种业。通过育繁推专业化的模式整合国际国内杂交水稻科研机构和研发资源,搭建国内一流的杂交水稻商业化育种和成果孵化交易平台,联合30家种业企业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种业集团,成为四川省第一家种业主板上市公司。

  彭甦说,袁隆平院士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院士一辈子都在为这两个梦想而奋斗,同时袁隆平院士还有一个藏于心底的心愿,他希望能建立一个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成都分中心新址除了有试验田、科研大楼、种植资源库等满足袁隆平院士“两个梦想”功能分布,还能满足袁隆平院士“一个心愿”功能分布。通过建设袁隆平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及农业双创基地,让青少年认识农业、热爱农业并投身农业。

  同时,通过组建杂交水稻国际交流(培训)中心,对接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承办国际性水稻论坛,把杂交水稻技术和品种输出到东南亚及非洲国家,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此外,建立涉农企业总部基地,吸引农业企业入驻,打造农业双创高地;建立农博会室外展场,将农业博览会从室内转移至室外展场等。

  应用最新科研技术

  助力郫都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

  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种业硅谷”的落成,将为郫都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随着“西控”战略的落地,生态、高端、绿色成为郫都区发展的时代关键词,成都分中心将12年的科研沉淀,用最新的科研技术为郫都区8万亩粮食种植区域提供技术顾问,支撑郫都区生态农业结构调整。

  彭甦表示,结合郫都区“双创高地、生态新区”发展定位、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和水稻功能区划定等良好机遇,依托郫都区处于都江堰精华灌区,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区优势等有利条件,打造国际杂交水稻“种业硅谷”,将形成的技术和成果首先应用于郫都区。主要着力在促进郫都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助力郫都区打造“天府水源地绿色农产品品牌”、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知识青年返乡创业等方面,带领郫都区8万亩水稻种植区的农户通过种稻致富,打造一种依托水稻生产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三产业对接的都市农业新模式、新样板。

  刘小莉 蔡黎 本报记者 张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