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流-木头资讯

小麦·骆驼·石头——丝路边城吉木乃脱贫之后谋振兴

来源: |

新华社乌鲁木齐11月6日电题:小麦·骆驼·石头——丝路边城吉木乃脱贫之后谋振兴

新华社记者许晟、郝玉、阿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曾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商贸重镇。

长期以来,受困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等“短板”,这个边境县发展缓慢,2002年吉木乃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然而,在脱贫攻坚战中,吉木乃县迎头赶上,在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

奋力搬掉“贫穷”这座大山后,为了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吉木乃县通过种植有机小麦、打造民俗旅游,实现脱贫人口稳得住、富起来,丝路边城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小标题)小麦:跨越千年的蜕变

吉木乃县托斯特乡粮站,两个巨大的粮仓装满了小麦。经历一年的劳作,任江林所在的金穗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的8950亩有机小麦,颗粒归仓。

“种植有机小麦更省事,利润也比普通小麦每亩高300元左右。”任江林说,通过分红、土地流转等方式,合作社还带动托斯特乡392户农民增收。

小麦是传统作物,在吉木乃县,小麦比我们想象的更“传统”。

就在离合作社十几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名为通天洞遗址。通天洞里发现的距今5000年至3500年的碳化小麦表明,早在数千年前,居住在当地的先民已经开始食用小麦。

时转千年,如今吉木乃县已是个拥有3万多人口的边境小城,而传统小麦也实现了它的“华丽转身”。

“吉木乃气候冷凉、冰川融水矿物质含量高,适合优质有机强筋小麦生长。”益康有机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建华说。

目前,吉木乃县小麦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其中,有机小麦种植面积1.3万余亩。这些有机小麦大部分都进了朱建华的加工厂,生产出的有机挂面已销往全国各地。

“现在全县种植的有机小麦,只够我这些机器每月开工10天,未来希望把这6万多亩小麦地全部转化为种植有机小麦。”朱建华说。

(小标题)骆驼:穿越古今的财富

吉木乃县城东北,在一大片荒漠中,1600余峰骆驼、20座连排养殖棚圈显得特别显眼。2019年引进的“万驼园”项目便落户在此。

曾是丝路古道的吉木乃,对骆驼并不陌生。声声驼铃曾在此响彻千年。但作为一个产业,却是这两年才发展起来的事。

“万驼园”负责人马英俊说,目前“万驼园”有奶驼、幼驼共1000峰左右,每天可产奶480余公斤,最近每公斤驼奶可售25元,每天都有万余元进账。

“万驼园”还采用村民入股分红、草场租赁等方式,拓展当地牧民增收的渠道。截至目前,已带动全县1026户百姓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51户,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

更难得的是,“万驼园”还为当地荒漠化治理,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这里大片的荒漠草场是骆驼最好的牧场。”马英俊说,公司引进了灌溉、播撒草籽、适当改造地表水收集等设备,荒漠草原生态得到一定程度修复。

棚圈附近的107座指针式喷灌机已经安装到位,明年开春后即可给近5万亩草场补水。“预计通过3年灌溉、5年封育,10年之后,这里的草场就会有蓄水能力,可以实现良性发展。”马英俊说。

(小标题)石头:荒漠草原的新业

石头,既是当地村名塔斯特村的意译,也是草原石头城景区的指代。

县城往东南,穿过托斯特乡的“石头村”,沿着219国道再行16公里,便可抵达草原石头城景区。这里是通天洞遗址所在,也因遍布形态各异的巨石,吸引着八方来客。

“去年接待游客6.23万人次,今年游客有所减少,但在5月至7月中旬新疆无疫情期间,游客人数比往年更多。”吉木乃草原石头城文旅公司副总经理杨征说。

依托草原石头城景区日渐增多的游客,去往景区的必经之地“石头村”,则正在打造特色民宿村。

走进51岁阿达力别克·胡那夫亚家,几条颇具哈萨克族特色的马鞭挂在厅堂显眼的位置。

2019年5月开始,他就把80余平方米的易地搬迁安置房改造为特色民宿,同时经营民族特色饮食。“做民宿,一年可以有2万多元的收入,比放牧更轻松,生活也更好了。”阿达力别克说。

如今,“石头村”有民宿20家左右,去年实现收入30多万元,今年村上正在新建歌舞剧院以及多咪屋等更多的特色民宿,让游客能更多地留下来。

吉木乃县文旅局提供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吉木乃县旅游总人数分别达到40.19万人次、51.22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52%、27%;旅游总消费分别达到3.21亿元、4.61亿元。

尝到旅游业甜头的吉木乃县,除了做大“石头”旅游,还在打造全域旅游。

“我们正挖掘雅丹地貌大峡谷、跨境游等旅游资源,同时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让旅游业能更多地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吉木乃县文旅局局长古丽巴尔汗·苏马胡力说。(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