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流-木头资讯

上汽集团:直达世博2030

来源: |

作者 | 朱湘君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召开之际,上汽集团一通用汽车馆以“直达 2030”为主题,畅想二十年之后,一幅由绿色智能出行工具和网联化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共同组成的美好城市生活图景。到那时,汽车是绿色的、智能的,盲人能用语音驾车出行、医生能通过救护车内的远程通讯及时救助病人,人们因为出行的便利而拥有了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同时,上汽集团还为世博会提供了1125 辆清洁能源车辆。通过184天的安全绿色运营,真正践行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主题。

面向2030的携手合作

2006年7月的一天,位于威海路的上汽集团总部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世博执委会专职副主任钟燕群一行。这次会晤中,钟燕群代表世博执委会,正式向上汽集团发出邀请,希望上汽集团能参与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的竞标。

上汽集团了解到,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的竞争非常激烈,包括美国通用汽车、日本丰田汽车等在内的世界知名汽车公司都收到邀请。上汽集团感到,家门口的这次全球盛会是一次难得的品牌推广良机,也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义不容辞的担当。然而,怎样才能获得这次机会呢?

怡在此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表达了希望参与竞标的意愿。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通用汽车首次提出了“超级高速公路”的概念。第二年,在这一创意启发下,美国建造了第一条262 公里长的宾夕法尼亚 turnpike 高速公路。当世博会将在通用汽车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中国上海召开时,通用汽车公司希望能够再次与世博会携手。

获知这一情况后,上汽集团感觉到,世博会是一种世界性的交流博览,合作是最好的展示方式。于是,上汽集团向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发出了希望联合竞标的邀约,并很快得到通用汽车美国总部的积极响应。最终,上汽与通用的联合团队,以企业规模、参展意愿、车辆支持等综合优势,赢得了全球合作伙伴的荣誉。

成为全球合作伙伴,相当于拿到了建设场馆的人场券。汽车馆馆长金麒与他的合作伙件,来自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副馆长刘奇很快投入到汽车馆的设计工作中。为了找到合适的展示主题,他们邀请了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27名来自汽车、城市研究与规划、环境与能源、人类与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讨论,提出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此外,金麒还带领团队花费4个月时间在6个城市发放了 5500份问卷,对汽车消费者进行调查,以了解城市交通对他们造成了哪些困惑。

经过无数次头脑风暴,这些研讨和调研的结果,被转化到汽车馆所呈现的影片之中。这部名为“2030,行”的影片,把故事设定在 2030年。二十年后,汽车能源多元化使人们不再依赖传统能源;智能交通系统和车联网使城市道路不再拥堵;立体车库和城市汽车小型化趋势使停车不再成为难题;而无人驾驶技术与智能交通系统的结合可以解决交通事故频发以及老年人、残疾人驾驶不便的问题。电影展现的愿景如此具体、生动、清晰和科学,它告诉人们,只有认同这个愿景,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景。

汽车馆里,由上汽集团和通用汽车专门为上海世博会研发的叶子和en-v两款车型,成为2030年出行工具的代表,它们分别体现了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两个趋势。叶子体现了汽车能源多元化趋势。它以电力驱动为主,同时集光电转换、风电转换和二氧化碳吸附转换等新能源转换技术于一身。其叶片状车顶是一部高效的光电转换器,就像真正的叶子一样实现“负排放”。en-v体现了智能网联的趋势。它通过整合全球定位的系统导航技术、车对车通信技术、远程感应技术,实现手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的兼容,使未来城市交通实现零堵塞和零事故。

上汽通用汽车馆的概念车

世博会结束后,叶子车和 en-v被收入了世博纪念馆。叶子车更是成为上海科技馆的镇馆之宝,与观众共同憧憬绿色出行的美好未来。

呈现2030的184天

经过 600 天的前期准备,2010年4月11日,汽车馆开始试运营。与第一批观众同时人场的,还有上汽集团团委选拔的200名上汽优秀青年、300名新进上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及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校大学生共同组成的汽车馆青年志愿者团队。经过一个多月的严格培训,志愿者们在汽车馆各个岗位上忙碌起来。

试运营期间,由于浦西企业馆片区有些场馆还在装修,观众可以参观的馆比较少,因此参观汽车馆排队时间比较长。一名观众不由地向在门口接待的志愿者小姑娘发起火来,想要直接闯进馆去。来自上汽乘用车公司的吴刚看到这一幕,迅速与伙伴们交换一下眼光,他们带着温和的微笑,不知不觉中组成一道人墙,挡住了这名焦躁不安的观众。“每场演出30分钟左右,一天演出24场,大家都可以看到,请耐心等待”,人群重新开始安静排队,志愿者们就这样相互配合,成功化解一次次难题。

志愿者们不仅用心做好服务,还经常贡献改进服务的“金点子”。志愿者们发现,进入盛夏以后,排队的观众长时间聚露在烈日和高温下,老人和小孩都有点“吃不消”。在他行的建议下,汽车馆采取户外排队区城加装遮阳棚、喷雾设备和大功率电扇,给排队观众发放冰块、冰毛巾和矿泉水等防暑降温用品等人性化措施。

此后,汽车馆又首创设置长条凳“以坐代站”和快乐互动的排队方式,并在上海世博园区内得到推广,长条凳后收入世博会纪念馆。不仅如此,在参观的高峰期,志愿者们还在汽车馆的统一策划下,将部分场内的展品和演出带到室外的露天广场,让更多观众不用排队,就能一睹汽车馆的精彩内容。

技术维护团队的志愿者俞丹军没有想到,志愿者工作强度如此之高。每天晚上11点最后一场表演结束后,他赶紧将当天的运行数据文件存入电脑。对车辆进行理性维护和充电,往往要忙到子夜时分才能下班。有一次,在馆内解决技术难题后回家晚了,俞丹军就和伙伴们在公交站蹲在地上,摊着报纸享用了一顿特别的夜宵。第二天踏着晨曦,又如往常一般8点准时来到汽车馆,开始例行电压和胎压检测,再将表演用车移到指定区域。

在上海世博会184天运营期间,上汽集团一通用汽车馆累计展演 4535场,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17万人次,日均接待1.3万人,其中包括现任和原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和省市自治区党政领导、各界知名人士及国际友人等,观众、各大新闻媒体、官方网站均给予高度评价。该馆获上海世博会唯一国家级刊物《世博周刊》与国际权威调研机构尼尔森公司发起授予的上海世博会最受大众游览者喜爱的企业馆冠军称号;在上海世博会展馆评选中,汽车馆获最佳企业馆和最具科技含量馆第1名、最受喜爱世博展馆第3名。

上汽集团- 通用汽车馆累计接待217.8 万人次, 被评为最受游览者喜爱的企业馆

2010年10月31日晚22点30分,汽车馆第4535场演出完美谢幕,也宣告了汽车馆运营184天以来所有的演出全部结束。与此同时,汽车馆诞生了第2178789名,也是最后一名观众。这位来自上海的幸运儿杜青,高兴地在心愿t恤上写下了对2030年的美好愿景:希望今天许下的愿望能够在二十年后全都实现,2030年的生活将会非常美好。

通往2030的1125辆绿色汽车

自5月1日开园以来,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示范区,在5.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会园区内,由上汽提供的包括纯电动客车、超级电容客车在内的 1125 辆新能源汽车。这些新能源汽车顶住了7300万名观众的客运的压力,安全平稳运行184天,圆满完成世博会的运营任务。

8月份,新能源公交车运营保障团队收到天气预报:未来十天,上海将迎来台风和雷暴雨天气。在这种气候下,新能源汽车能否安全地为游客提供服务?由于这样大规模的新能源公交车运营在世界上属于首次,并没有前人的经验数据可以参考。所以,只有把检查工作做得再细一些,把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年近花甲的申沃客车工程师马宝富马上向公司党委会汇报天气情况和预备方案。申沃的党政领导没有耽搁,马上加派保障力量,坚持每天来到世博园区亲自督战。度过了雷暴雨天气后,又是连续10多天的40度高温。每个人心里都捏把汗,电池能经受长时间的高温吗?好在世博会之前,上汽已经聘请国外著名公司和专家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了专门的安全技术评估,列出了100多项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并逐一排除,让这些新能源汽车在上岗之前,就具备了安全运营的底气。

来自南汽专用车公司的电器工程师杨林承担了纯电动观光车的技术服务。她既是技术员,又是修理工。每次车辆突发电器故障,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找到“症结”并根治。为了世博项目,她三改婚期,婚假未休完,又从南京赶回上海,投入到工作中。

这批新能源汽车中,有40辆提供贵宾接待任务的“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当时,燃料电池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示范运行阶段,技术保障和安全管理任务很重。吕成浩作为远程监控小组组长,运用先进的智能化网络系统对这批车辆实现实时监控和远程诊断。整整6个月的数据分析,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对后来上海市政府搭建的新能源汽车安全监测保障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系统。

世博期间,千余辆新能源汽车累计运送游客1.2亿人次,总行驶里程达到670万公里,共节约传统燃油约1万吨,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约118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2.84万吨。世博会后,这些新能源汽车投入了上海市区的车辆运行之中,为城市的绿色发展再作贡献。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汽1125 辆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1242 千米,累计载客2 亿人次,创世界新能源汽车集中运行之最

亲历者说

金麒(曾任上海世博会上汽集团一通用汽车馆馆长):

当时,我们选定2030年这个时间点,是希望给观众一个二十年后城市交通生活清晰的未来。我们展示了未来交通发展的三大方向:电气化、车联网、无人驾驶,这些技术发展趋势如今已成为行业共识。要从2010年跨越到 2030年,真正实现末来城市交通愿景,光有车还不行,还需要城市设施、能源信息配备同步,需要汽车行业、政府对新能源的支持,配套的环境、政策法规,以及消费者的认同。世博会是一个可以点燃梦想的地方。我坚信,当千百万人共享一个梦想时,这个梦想就能成为现实。

本文选自《百年上海工业故事》一书

上观号作者:上海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