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流-木头资讯

齐齐哈尔:一家两代人用大爱让生命延续

来源: |

【来源:鹤城晚报】

齐齐哈尔新闻网89(记者 郑越 宋燕军)当生命即将到达终点,有人选择换一种方式让爱和生命延续,他们是遗体(眼角膜)器官捐献者。他们的善举,平凡而伟大,感动着无数人。

在鹤城,董涵彬一家就是这样让人敬佩的人,他们家共有四人是遗体(眼角膜)捐献志愿者。早在2004年12月和2010年7月,董涵彬的父母董维新、李义琴,在市红十字会的帮助下,相继完成了他们生前遗体(眼角膜)捐献的愿望,将他们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2013年5月8日,董涵彬、任玉霞夫妻二人,也签下了遗体(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登记表,决定捐献自己的遗体,为中国的医学作贡献。

“任姐,你要加油,你看你做了这么有意义的事,身体也会慢慢好起来的……”前几天,市红十字遗体(眼角膜)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高岩又去看望生病的任玉霞,见她状态不佳,鼓励她一定要坚定信心,“你也是心中有爱的人,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任玉霞在1987年生下孩子后,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后被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后的30多年,她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丈夫董涵彬始终守护在身边。近几年,由于病情加重,任玉霞开始卧床生活。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患病妻子,董涵彬提早离开相对稳定的工作,一边打着零工,一边陪伴着虚弱的妻子。前段时间,任玉霞体内血小板数量检查为0,又因脑出血险过“鬼门关”,现在她只能靠输血维持生命。

这些年,为了给妻子治病,夫妻俩花光了积蓄,但他们却拥有两份值得骄傲的“财产”:红十字组织和齐齐哈尔医学院为他们的父母董维新、李义琴颁发的遗体捐献荣誉证书。

“这是爸妈留下的财富,这财富也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躺在床上的任玉霞虽然没有一点力气,但提起捐献遗体的事,还是强打精神,让董涵彬扶她坐起来。

拿着这两份沉甸甸的捐赠遗体荣誉证书,任玉霞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获得了新生,我想我有一天也会给其他人带来希望,我和爸妈会以另一种方式‘团圆’。”

“之前我爸妈在电视节目中看到,有一位老人在临终前表达想要在死后将身体捐献给国家,将眼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董涵彬回忆说,当时二老深受感动,也萌生了这样的心愿,并征求了5个儿女的意见。

“刚开始我们是不同意的,毕竟‘入土为安’。”受“落叶归根”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儿女最初并不理解他们的想法,后来在两位老人的耐心开导下,几个儿女也逐渐想通了。

2004年5月,在市公证处公证员的公证下,两位老人在市红十字捐献人体遗体器官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遗体(眼角膜)器官捐献,对有需求的患者来说,是重生的希望;对捐献者及其家属来说,是寄托哀思,是生命的延续。

“爸妈是我们的榜样,每年的清明节到遗体纪念碑祭奠他们,都会感觉他们的生命很有价值。”2013年5月8日,在第66个世界红十字日当天,董涵彬、任玉霞也签下了遗体(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登记表。

这些年,妻子的身体被病魔折磨得很痛苦,董涵彬满是心疼。眼眶泛红的他告诉记者,曾经多次问过妻子,当初做这个决定后不后悔,她总是摇摇头,特别坚定地说,不后悔!这就是我的心愿!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