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流-木头资讯

太极拳申遗成功,更要防“伪大师”的高级黑

来源: |

这显然值得警惕:在太极拳即将正式走向世界之时,对传统太极拳的历史、功能、价值、内涵做“正本清源”的常识科普,对太极拳“假大师”的整治,对现代太极拳教学和训练系统的标准化、专业化等系统规范建设,以及继续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个都不能少。

文1601字,阅读约需3分钟

文/李晓栋(海派文化作家) 编辑 丁慧 实习生 祁倩倩 校对 卢茜

▲资料图。图源新京报网。

太极拳成非遗了。

据报道,12月17日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宣布,我国申报的“太极拳”项目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大道之源,法式于地,取象于天。”太极拳成功申遗,是太极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与未来的重要里程碑。

纵观太极拳的申遗之路,并没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平坦。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国际认定机构认为,太极拳作为健身类的体育运动,其非物质文化特征并不明显,界别不清晰。再者,除中国外,日本、韩国等地也在抢注太极拳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上申报文本原因、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因素,太极拳申报非遗也曾遇挫。

但这些都最终无法阻挡太极拳正式进入世界非遗名录。

很多人对太极拳的了解,源于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叙写。事实上,就其功能、特征、形态而言,太极拳的历史发展,就是一部很好的中国百年体育文化史。

清代初期,太极拳发端于我国中原地区,取形自传统武术长拳、炮锤、洪拳等拳种,经早期武术家苦心改造,太极拳变成了具有“以圆为核”、“去刚为柔”等鲜明特征的新式拳种。至晚清民国,逐渐演化为一种体能消耗低、运动损伤少、动作优美舒适、伸筋活血养精神、特别适合老弱妇孺和知识分子锻炼、提高体质的保健型养生拳种。

▲资料图。图源新京报网。

太极拳中包含的“天人合一”、“全息一元”、“道法自然”、“致中和”、“以柔克刚”等体现中国道教、儒家哲学文化的拳种理念,也是一种相当特殊和有效的“以拳入道”的文化载体。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体委、中国武协及各地体育运动管理机构和武协的指导和推动下,各派太极拳传承传播上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各派太极拳简化套路、积极传播,练习太极拳的人数上升,太极拳的普及率也极大提高。

由于传统太极拳本身涵盖的哲学、医疗、体育、武术、玄学等复杂的内容,加之太极拳教学市场的利益之争,太极拳也易于被某些居心不良、浑水摸鱼、游离在武术合法组织外或者边缘化的“民间太极大师”等乘虚而入,玩“借拳敛财”、“借拳立名”的把戏。

像此前某些打着太极拳旗号、以开宗立派者自诩的某些“伪大师”,就动辄出哗众取宠之言,行招摇撞骗之事,最终也损害了太极拳文化的形象。

这类“伪大师”不是一个两个,他们兜售着“太极拳越古越正宗”、“太极拳乃包罗万象之学”等谬论,借此招收不明真相的初学者学拳收费,结果坑了那些习武者,也让很多人无法形成对太极拳的科学认知。

▲资料图。图源新京报网。

他们中有的人还大肆吹嘘太极拳的“功法玄学”,通过“发人于丈外”、“太极拳能击败现代格斗”等夸大宣传和杂耍表演来欺骗大众,使得近几年太极拳形象受到了巨大伤害,也损害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正面形象。可以预见,随着太极拳成功申遗,某些人的“借拳炒作”会来得更猛。

这显然值得警惕:在太极拳即将正式走向世界之时,对传统太极拳的历史、功能、价值、内涵做“正本清源”的常识科普,对太极拳“假大师”的整治,对现代太极拳教学和训练系统的标准化、专业化等系统规范建设,以及继续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个都不能少。

只有这样,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武术代表的太极拳,才能放下历史包袱、去掉负面形象,以最好的状态走向世界文化和世界体育之林的舞台。

要打好“太极文化牌”,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本质上,让太极拳文化正本清源,就是对它的最好保护。

值班编辑 康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