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流-木头资讯

中国城市父母送孩子进村“吃苦”培养珍惜意识

来源: |

参加2020年“乡村心路”山村体验夏令营的孩子在体验喂牛。(采访对象供图)

“能吃苦、知珍惜”是中国家长期望孩子拥有的一种良好品质,为此,越来越多城市父母在假期把“蜜罐里长大”的孩子送去乡村生活体验类夏令营“吃苦”,让他们亲身体验,从而真正懂得珍惜粮食、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7岁的王俊杰从夏令营回来当晚,他的妈妈王晓青便领着他进了一家饭店。尽管目的就是让孩子体验乡村生活,吃点苦,锻炼自理能力,但王晓青还是想在夏令营结束后带孩子去“补”一下。

“饭桌上我给娃夹得比较多,明显看出到后面他已吃不下了,但他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直接撂碗说不吃了,直到我跟他说实在吃不下可以给爸爸吃他才停下。”这位“80后”妈妈说。

放下饭碗后,王俊杰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要节约粮食嘛!”

参加2020年“乡村心路”山村体验夏令营的两个孩子在除草。(采访对象供图)

这对母子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这些年,王晓青常带孩子去大城市旅游,而这次参加“乡村心路”山村体验夏令营,是孩子第一次去农村生活。

“我父母是农村长大的,以前经常寒暑假把我放在农村,我一直坚信‘亲眼所见、亲身感受比任何说教都有用’。”王晓青说。

在这一周里,王俊杰和其他30多个城里娃一起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不仅喂了牛,还学着缝纫工人的模样一板一眼踩起了缝纫机……

王晓青说,孩子在缝纫机上扎出了一个正方形,回来显摆了很久。“他并不觉得苦,但又知道了劳动、生活的不易,再不把‘丢了就丢了,再买;坏了就坏了,再买’挂在嘴上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像王俊杰一样的城市“10后”“00后”物质生活丰富,巧克力、肉蛋奶、各种水果应有尽有,想教育他们爱惜粮食、勤俭节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创造条件让孩子“吃点苦”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经的一项调查就显示,81.8%的受访者赞同父母对青少年进行“吃苦教育”,体验农村生活(64%)和野外拓展训练(52.5%)是受访者选择吃苦教育的主要方式。

“乡村心路”山村体验夏令营今年已是第九届。其策划人、宁夏广播电视台少儿频道主持人周圣奉告诉记者,累计超过1200名孩子参与了活动,很多家长都期望能改变孩子“挑食、娇气、不懂得感恩、在学校里和同学关系不好”等问题。

基于这种强烈需求,近年来,乡村生活体验类夏令营日益增多。“2011年开始做这项活动时我查了一下,全国同类型活动很少,但到今年,据不完全统计,仅宁夏就有同类型活动20余个,全国就更多了。”周圣奉说。

今年暑假,宁夏本地媒体——新消息报社也先后推出“感受新农村”5天4夜成长营、“小青松”吃苦夏令营。“小青松”吃苦夏令营联合主办方——宁夏青松教育集团总校长厚少凡说,夏令营将体验田园劳动和军事管理相结合,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苦,在苦中成长,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理念,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参加“小青松”吃苦夏令营的孩子正在尝试自己做饭。(采访对象供图)

记者搜索也发现,中国各地众多包括旅行社、培训学校、大众传媒在内的机构都在组织此类夏令营。比如在云南昆明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彝族寨子举办“乡村建筑绘本创作营”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孩子前来体验。

当然,把培养孩子“吃苦”精神、珍惜意识的希望寄托于短短几天的夏令营并不现实,这也是这种“吃苦教育”受到诟病的地方。

“孩子‘节约’的状态只保持了几天,毕竟是小孩嘛。”同样送儿女参加乡村生活体验夏令营的家长李海洋认为,要不停地强化、巩固,家长“言传身教”更重要,“不能自己浪费,却让孩子节约”。

针对一些青少年中出现的这些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中国还努力通过强化劳动教育来改变。

教育部今年7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各层次学生的劳动教育课设了“硬性”规定,比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等。

此举受到家长认可和赞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种道理,光靠口头宣讲是没法入心的。”王晓青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