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流-木头资讯

上海政协之友社庆祝建党100周年座谈会社员发言选粹

来源: |

原创 潘良蕾 整理 政协头条

// 编者按

///

NOCITCE

5月14日,上海政协之友社召开庆祝建党100周年座谈会。会上,16位上海政协之友社社员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经历,畅谈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对党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切身感悟,展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美好前景。政协头条特摘编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 图为上海政协之友社庆祝建党100周年座谈会现场 钱金建 摄为圆满完成光荣使命继续奋斗

郑韶

上海已如期在规划设定的目标期(2020年)基本建成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上海人民没有辜负党和全国人民的期望,以自己的奋斗成果,向建党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这要归功于党中央高瞻远瞩的决策:2009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确定上海“四个中心”的发展目标,由此开启了上海改革开放发展的快车道。此后,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的桥头堡、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商品博览会……正是在党中央英明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上海才能按时达成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

我们要以建党百年为新起点,沿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明的发展道路,为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上海的光荣使命继续奋斗。

把“根”留住 将种源掌握在手中

张秀华

种质作为农业芯片,与中国人端牢自己 “饭碗”息息相关。

20世纪90年代,我们没有现代化种质保存设备。随着市郊耕作面积不断减少,野生的种质岌岌可危。1999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2000年上海市重大工程中唯一的农业项目。投资4000多万元的农业基因库终于在2001年建成。

从1997年开始,我连续4年跟踪采写,以上、下两篇呼吁“把根留住,须建种质库”,到1999年“把根留住,快建种质库”,直至2000年年底“把根留住,有了响亮回应”,见证和亲历了上海种质基因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上海种质基因库建成后,一批科学家牢记使命,突破了一个个育种 “卡脖子”技术,把创新育种带到世界前沿,为上海种源农业交出一份出色答卷。

把对党的忠诚一代代传承下去

张布尔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要牢记党史,不忘党恩。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我应该更好地学好党史,全面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了解历史重大事件。认识党情国情,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作为一名来自郊区的党员,我见证了农村的巨变。中央每年的1号文件指引着我们农村的改革,指引着农民一步步走向富裕。就在今年,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任务。中国脱贫攻坚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千秋伟业,能够完成,正是因为我们的党一直想着人民、想着困难的群众。去年以来的抗疫工作,也再次体现了党的领导的优越性,体现了人民的力量。有这样伟大的祖国,有这样伟大的党,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我们感觉很幸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见证了农村的变化,从以前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步入小康;我经历了改革开放,见证了我们党的伟大。我将把对党的热爱和忠诚一代代传承下去。

留住工业记忆 弘扬创业精神

管维镛

我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工业系统工作,对工业有着比较深的感情。我深深感觉到,上海的工业于全国而言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国家对上海的工业也很关心。

在党的百年历史上,上海有着重要的地位。上海是工人阶级的摇篮,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这也为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工业贡献很大,尤其为国家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上海工业又有了新的提升,许多产业的首创,突破都在上海。

今天,我们来看上海的工业,除了它的规模,更要看它的引领功能、辐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强化上海“四大功能”,上海在这些方面今后还有很大提升的必要性。同时,现在也提出希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海在这些方面还应该有更大作为。

进一步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许培星

2020年,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来说,既是基本建成的重要阶段,也是面向未来,趋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25年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致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阶段:1996—2008年,是航运中心框架建设阶段,“三管齐下”;2009—2020年,是航运中心功能建设阶段,这个阶段大力推进现代航运服务业和现代集疏运体系,逐步提升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的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我有幸参与了这一伟大的历史实践,深感荣幸。在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之际,回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更深切地体会到党中央高瞻远瞩、放眼全球的视野,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上海各界领导班子敢于突破创新的改革勇气,以及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改革意志。

从农村变化看改革开放的成就

朱全忠

我想从上海郊区农村的一些变化中,与大家一起重温党的方针政策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农业变化。以前农村种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都是机械化。第二是农村的变化。以前,农村的河道基本上都是天然的垃圾筒,现在农村的河道特别漂亮,每个村庄居住环境也非常好。第三是农民收入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上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665元,去年是34991元,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比城镇居民幅度要高。

另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变化:2006年以前,种地是要交农业税的,再加上种地几乎是没有收入的,农民宁可把土地荒着也不愿意种地。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土地又成为“香饽饽”,农民抢着要土地,拿到土地后自己不种,转包“流转”给他人,每亩地也可以拿到1200元以上/年的流转费收入。取消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税,也是一大历史功绩。

上海住房解困工作成效显著

毛佳樑

我从小在上海生活、学习,中专毕业后下乡到黑龙江国营农场。1979年返回上海,在黄浦区房地局工作,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1980年,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在4平方米以下的各类困难户91.8万户,占总户数的50%以上,居住困难是当时上海的“天字第一号”难题。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1992年,上海第六次党代会向全市人民庄严承诺,到“本世纪末完成市区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全市各区县和委办局迎难而上,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出现了“百万市民大搬迁”的场景。上海住房解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995年10月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进入新世纪,上海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和“四位一体”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已从1979年的4.3平方米,提升到2019年年末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2平方米,折算为人均居住面积约为19平方米,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倍多。上海城市面貌的变化,体现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主义中国的蓬勃生机。

提升科学素养,助力民族复兴

孙正心

我们党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民族复兴大业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民族灵魂的论断,坚持科学发展观,开启了科技强国的伟大历程。

伴随这一历程,中国人民不但在物质生活上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提高,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亦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其中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全面科学素质的提高。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强大的动员力,显示了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实力,也显示出全国人民良好的科学素质。

上海要从人口红利走向人才红利,科学素养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未来100年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全体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础。建议全民科学素质的测试要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纳入国家人口普查的系统范围。

风雨兼程,取得辉煌成就

徐佩莉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心潮澎湃,深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自豪,也为一生主要从事基层党的建设工作而感到光荣和幸福。

我出生在新中国,是怀着对党无限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时入党的。在我从事市妇联、研究所、高校党委工作时,面临了不断深化的党的群众工作、科技、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我亲身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党领导人民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尽管道路是艰难曲直、风雨兼程的,但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坚韧不拔,闯过了不少激流险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今天,中国经济逆势而上。历史是明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在创新发展中越发光彩夺目。

奏响浦东开发开放世纪交响曲

邵煜栋

浦东开发30多年取得的成果,为中国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证明,为改革开放现代化提供了最生动的写照。

在建党百年之际,我想对浦东开发开放谈几点想法。第一,浦东开发开放是历史的必然;第二,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功,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第三,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功,更加激励我们的道路自信。

浦东开发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战略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实践。我们所有参与浦东开发开放的人,都是这个跨世纪交响乐的演奏员,我们能够参与这场跨世纪的演奏,是终身的荣幸。今后,我们还将按照这个交响乐“总谱”的要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共上海市委的指挥下,继续演奏出震惊世界的旋律。

实现浦东开发开放梦想

李佳能

在建党百年之际,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浦东开发。不是谁都能领导浦东开发的。孙中山早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建设“东方大港”;国民政府时期也曾想架桥跨过黄浦江。但是最终成了泡影。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发浦东的梦想才得以实现。

记得在1950年上海都市计划和1959年上海总体规划中,曾分别有在浦东沿江发展的方案。1986年中央和国务院对“1983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批示中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浦东地区。”1987年,上海市政府成立以汪道涵为总顾问的“上海浦东开发联合咨询研究小组”,对浦东开发开放进行广泛深入的中外联合研究工作。浦东开发前的10年策划和浦东开发后31年的艰苦创业,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展开的。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我作为浦东开发开放最早的参与者之一,坚信在党的领导下,浦东的开发开放,一定能继续为振兴上海、服务全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体育转型的记忆

金国祥

1997年,第八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上海体育代表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为上海这座城市、为上海人民争了光、添了彩。

八运会后,1998年6月,我被调任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任党委书记兼主任。面对高起点、高水平、高期望的局面,上海体育应该怎么走?是当时需要认真思考,务实解决的问题。市政府要求我们把“上海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研究列入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并把建成亚洲一流的体育中心城市作为上海市“十五规划”的重要任务。

根据当时确定的发展思路,我们首先把培养在世界体育舞台上能够夺取佳绩、展现风采的国际级精英运动员作为第一要务。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姚明、刘翔两位运动员脱颖而出,成为在全球范围内最具人气的世界级明星。在培养世界级精英运动员的同时,上海还着手引进了世界级顶级赛事,如“F1一级方程式汽车大奖赛”等。

这段体育事业实现战略转型的峥嵘岁月,将永远地留在上海人的记忆中。

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李瑞阳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有两件事令我印象深刻:一是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二是恢复高考。其中,感受最深的是恢复高考。

我的老家在湖南一个小县城。高中毕业以后,我在县里废旧物资公司工作,本来没有想过还有机会参加高考,没想到4年以后,突然从收音机里听到可以高考的消息。那时候连课本都没有,我自己克服困难,努力复习了两个多月,终于如愿考上了大学。后来又考上研究生,出国留学,最终走上行政管理岗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那个年代,有很多人像我一样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40年来的高考改革,在保持高考这条人才向上流动通道畅通的同时,既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储备和输送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又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人才支柱的作用。

不忘初心,再谱新篇

朱冰玲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革命战争年代用心血和生命完成了救国大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兴国大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了复兴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并将在本世纪实现强国大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和世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上海,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上海的卫生医疗事业跨越式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比如,我们构筑了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特别是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当中,我们经受了考验。上海的三级医疗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提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医联体,建成了国内最大规模城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等。展望未来,我们充满自信。让我们坚定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忘初心,再谱新篇;砥砺奋进,再铸华章。

亲历司法40年

缪林凤

我亲历司法工作40余年,主要从事两个岗位、四个平台的工作,深深感到司法工作在党的领导下,这40余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980年,我调至上海市司法局筹备恢复司法学校、司法干校。在学校这个平台上,我既做教师又做党务工作。1988年,我调至律师事务所工作,亲历了律师体制的改革。在担任市律师协会副会长的10年里,目睹了在党的领导下,律师协会积极探索社团自治这个新型的社会模式,建立了完整的一套管理机制,树立了社团改革中的成功典范。之后,我担任市政协委员。在市政协这个平台上,我的关于“法律援助应由政府拨款”“建议在政协增加律师名额”等提案都得到了市政协的积极支持,并在当年都得以落实。

以上工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我自己所经历、参与并为之付出努力的。感谢党、感谢各级党组织、感谢各级政府,使自己在这改革开放的潮流中,能发挥点滴作用。

百年相继,薪火相传

刘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艰辛创业,铸就辉煌。在浩若繁星的众多成就之中,有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伟业——编修地方志。

绵延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独特而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忠实的传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成为我党领导下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地方志工作硕果累累。

当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党中央作出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决策,正当其时,十分必要。修志人作为职业史学工作者,躬逢其盛,责无旁贷。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同样需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薪火相传,永不断章。

原创 政协头条

政协头条记者 潘良蕾 整理

原标题:《上海政协之友社庆祝建党100周年座谈会社员发言选粹》

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