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流-木头资讯

长沙市民冒雨追思袁隆平

来源: |

「来源: |中国青年杂志 ID:YOUTH-POWER」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长沙市民冒雨追思袁隆平

@文/本刊记者 韩冬伊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5月22日下午4时10分许,运送袁隆平遗体的灵车离开湘雅医院,驶向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沿途所经处,行人致意,车辆鸣笛。

再看一眼“杂交稻”,再看一眼他念念守望的稻田,田间六十载,朝暮随栖,他似乎从未离开。

前来追思袁隆平院士的年轻人(曾松亭供图)

19岁,填报大学专业,袁隆平与父母起了争执。父母说学农很苦,建议填报理工或者医学专业。袁隆平却有自己的主见,他报考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一径跃入“农门”。

23岁,在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作物育种之余,袁隆平开始从事传统水稻品种选育。“在20世纪60年代饥荒的时候,我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没有粮食吃,什么事也干不出来,所以我决定从事水稻的研究。”他说。

这位普通的青年教师提出,“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设想,他设计出整套培育杂交水稻的方案,即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然后通过“三系”配套,完成杂交水稻生产。

按照这个思路,1964年,34岁的袁隆平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两年后,著名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发,为杂交水稻的发展奠基。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一路逶迤,质疑和挫败踉跄随行,他只默不作声。

“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只有敢想敢做敢坚持,才能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袁隆平说。

他笑言科研上的“贪心”——三系法杂交水稻研制成功,袁隆平又很快提出难度更大的两系法杂交稻研制。待两系法杂交稻研制成功,培育出多期超级稻品种后,他继而提出研究兼有三系法和两系法优点的第三代杂交稻技术。

袁隆平院士的试验田 (曾松亭供图)

2014年,中国超级稻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攻关目标成功,创世界纪录,袁隆平仍不满足,“还要向每公顷17吨、18吨发起冲击”。去年,18吨的目标达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又挂出了袁隆平亲笔签名的《科研任务告示》,冲刺“禾下乘凉梦”。

这是他广为人知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梦不只是梦。“拯救饥饿”,他矢志如此。

年过九旬,袁隆平自称“90后”,诙谐与期许不会过期。

他期待有更多年轻人同行。2020年9月8日,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直播活动,他在社交媒体上寄语:“现代农业已逐步转型为高科技农业,绝非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值得年轻人热爱并投身其中。只有青年人才不断涌入现代农业,才能为农业产业增添发展活力,使得改革与创新推动我国农业稳定健康发展。”

2019年9月17日,湖南农业大学开学典礼上,袁隆平这样勉励后辈:“同学们,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必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

2020年9月19日,全国科普日,袁隆平为全国青少年寄语,“没有成功秘诀,只有八个字的成功经验,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知识是基础,汗水要实践,灵感就是思想火花,机会宠爱有心人。”

“跌倒就跌倒,我爬起来再干”,袁隆平曾如此坦言年少意气。在回忆母亲的文章中,他写道,那时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安江,母亲忧心牵挂,他却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在去年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现场观摩和测产评议会上,这位“90后”曾说,“今后我更没有时间变老了!”

新稻还没有熟,他永不会变老了。

袁隆平院士办公楼前,人们敬献鲜花,井然肃穆(曾松亭供图)

5月23日下午,长沙雨淅。袁隆平院士家门口处,市民自发冒雨排队送别袁老。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林荫道挂起追思横幅,肃穆井然。袁隆平院士生前所在的办公楼,每间办公室的门都敞开着,只有袁老的那一间门庭紧闭,像一枚再难解开的句点。

办公楼里,袁隆平院士的灵堂(曾松亭供图)

5月24日,袁隆平院士的追悼会将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尊重遗愿,丧事从简。

细雨中,他的实验田茵茵如旧,葳蕤天真。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他曾如此说,“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素材综合整理自新华社、瞭望周刊、解放日报、科技日报、央视新闻《面对面》、腾讯新闻纪录片、《南方人物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责编:曾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