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流-木头资讯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公布!“阳城蚕桑文化系统”入选

来源: |

11月19日 ,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名单》,阳城蚕桑文化系统作为山西省唯一一个项目入选。

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中,共有山西阳城蚕桑文化系统等21项传统农业系统入选,包括20个新增项目和1个扩展项目。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认定了六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调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农业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技术体系和独特的农业生态景观。经过六批发掘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稳步增加,涉及的农业品类不断丰富,生态类型更加多样,区域和民族分布持续优化,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多项特色传统农业系统纳入保护范围,更为全面地展示了我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优秀农耕文化。

阳城县有着“华北蚕桑第一县”的美誉,是全国蚕桑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基地,山西省“一县一业”蚕桑基地县。

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 阳城蚕桑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孕育发展,一枝独秀,是阳城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阳城蚕桑文化内涵丰富,它涉及到历史、神话、文学、绘画、地理等方方面面。特别是世代相承的蚕桑养殖习俗,如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传统习俗,已经深深融入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儿女婚嫁和日常生活中,折射着乡民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庶和进步。蚕桑养殖习俗与其相融发展的其他文化又相融发展,形成了大量的与桑、蚕、丝相关的诗歌、风俗、礼仪、服饰等文字符号,构成了蚕桑文化的丰富内涵。在阳城,部分乡镇或村、庄用“桑”进行命名,由此可见蚕桑对当地居民的重要意义和蚕桑产业在阳城悠久的历史。

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农耕文明的成熟。蚕农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注重对蚕性的观察,不断研究和探索出了一整套蚕桑养殖习俗流程,总结了蚕种的选育、制种、给桑、防病、禁忌等。在此基础上,阳城人民根据地域特征和气候特点,创新生产方式,独创了蚕桑栽植、修剪的新方法:地埂桑树栽植方式和“出扦”修剪法。这样既能高效率、低用工保证桑树的健康生长,又能绿化山川、保持水土、营造田园美景,保证农民群众粮食生产和经济收入。

随着蚕桑产业在阳城的不断发展壮大,阳城蚕桑的品牌优势日益凸显,2007年“阳城蚕茧”被国家质监总局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2年“阳城桑葚”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国家农产品区域标志保护产品,2019年“阳城桑叶茶”获得山西农产品市级区域公用品牌。阳城县依托蚕桑品牌,全力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阳城县秉承悠久而厚重的蚕桑资源禀赋,按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将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不断推进蚕桑产业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融合发展。积极构建蚕桑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阳城15个乡镇全部养蚕,全县年养蚕最多达到7.6万张,产茧720万斤,蚕茧收入7000万元,茧丝绸及副产品加工创收2亿多元,蚕桑综合产值超3亿元。

(记者李吉毅 通讯员 任张玲)

原标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公布!“阳城蚕桑文化系统”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