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流-木头资讯

北京分级诊疗效果持续向好 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攀升

来源: |

中新网北京12月23日电 (记者 杜燕)截至2020年10月,北京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增幅连续43个月高于二级和三级医院,呈现门诊服务向基层机构分流的态势,分级诊疗效果持续向好。今年前10个月,北京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较2015年同期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不含来京的就诊患者,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51.2%,达到近年来历史新高。

2017年4月,北京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医疗机构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设立医事服务费,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规范调整435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实施改善医疗服务等综合改革措施。

2019年6月,北京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规范调整6621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开展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稳妥实施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改善医疗服务和加大医疗保障改革力度。

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使参改医疗机构告别了以药品和耗材补偿运行成本的历史,技术劳动补偿发挥更大作用,新的补偿机制有效支持了医疗机构平稳运行发展。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在今天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医药费用年增幅控制在8%左右。2019年6月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后,2019年医药费用较2018年同期仅增长6.8%,增长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显现。北京稳步推进医联体建设,组建了覆盖全市16区的60个综合医联体和37个紧密型医联体,基本形成了医联体为主体的分级诊疗格局;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建和改扩建525个村卫生室,实现全市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扩大签约服务队伍,加强重点人群服务,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158个,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90%以上。

此外,北京不断扩充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品种,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的药品采购目录统一,基层“先诊疗后结算”、慢病患者用药长处方管理、检查检验结果线上查询、二三级医疗机构预约转诊绿色通道等改善医疗服务举措受到居民普遍欢迎。

负责人指出,自医药分开改革以来,呈现门诊服务向基层机构分流的良好态势,基层门急诊量增幅已连续43个月高于二、三级医院。

2020年1月至10月,基层诊疗量占比较2015年同期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不含来京的就诊患者,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51.2%,达到近年来历史新高;住院服务则向三级医院集中,三级医院住院日缩短,效率提升。

北京朝阳医院作为北京市首批医改试点医院,改革第一年(至2018年3月),门急诊总人次同比下降3.39%;其中门诊就诊人次同比下降3.84%,普通门诊人次同比下降7.13%;另一方面,急诊就诊人次同比上升1.71%,专家门诊人次同比增加6.07%。

改革第二年(至2019年3月),北京朝阳医院普通门诊人次较改革前同比下降2.69%,专家门诊人次同比增加15.57%。住院服务能力逐年提高,改革第一年出院人次同比增加3.47%,平均住院日下降0.19天;改革第二年出院人次同比增加9.33%,平均住院日较改革前下降0.62天。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阜外医院作为国家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世界最大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2016年至2019年,平均住院日从7.3天降至6.3天。

负责人指出,北京各级医疗机构门诊和出院量的结构变化符合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方向和要求。(完)